6月24日,新华区和平路步行街上,落日的余晖洒在崭新的无障碍通道上。几位残疾人代表缓缓推动轮椅,沿着平整的坡道顺畅前行。一旁,新华区检察院检察人员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驻足观察,不时记录着整改后的细节。“以前这些石球挡在这里,轮椅根本过不去,现在终于能直接进公园锻炼了!”残疾人代表张阿姨感慨道。这一幕,是新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邀请政协委员、残联、残疾人代表现场查验无障碍环境整改建设情况的现场。
群众呼声牵动检察行动:从“梗阻”到“畅通”的起点
2025年初,新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接到反映:辖区步行街和某公园入口的无障碍通道被挡车球、石墩等障碍物占用,轮椅和婴儿车难以通行,残疾人、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受阻。接到线索后,检察官立即开展实地调查。现场可见,原本设计的无障碍通道被直径约50厘米的石球“封死”,部分路段甚至被随意停放的电车挤占,成为“有名无实”的摆设。
“无障碍通道是特殊群体的‘生命通道’,被占用不仅是设施问题,更是对公共利益的侵害。”新华区检察院党组成员、副检察长张晓宁表示。经核查,相关区域的无障碍设施不符合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,且长期存在管理缺位。3月14日,该院依法对相关行政机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调查程序。
检察建议+公开听证:凝聚共识破难题
3月26日,新华区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,明确指出无障碍通道被占用的违法事实,建议其依法履职,限期整改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。
为促进检察建议更好的落实,3月27日,一场特殊的公开听证会在新华区检察院召开。听证会现场,残联代表、人民监督员、残疾人及其家属与行政机关负责人围坐一桌。检察官公开送达检察建议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证据:被占用的通道照片、国家标准对比图、群众意见反馈表以及其他地市无障碍设施样本……“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初衷是便民,现在却成了‘绊脚石’,希望各部门能真正重视起来。”人民监督员刘文彬直言。参会残疾人代表在发表意见时说道:“每次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,心里总觉得低人一等,希望社会能给我们多一点尊重。”
面对各方意见,行政机关负责人现场表态:“我们将结合今天讨论的内容制定整改方案,对石墩设置的相关单位进行行政约谈,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清除障碍,并对全区无障碍设施开展排查。”听证会结束后,检察机关联合残联组成调研小组,深入整改难度较大的单位开展座谈。针对某公园入口因车流量大导致整改复杂的问题,检察官与园林部门反复研讨,最终确定“规范设置标示标线、增设迂回坡道”的可行性方案。
整改落地:法治监督催生民心工程
在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监督下,各部门迅速行动。五月份,步行街的石球被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醒目的无障碍标识和防滑坡道;公园入口通过调整布局,开辟出符合标准的通行路径。同时,行政机关开展全区排查,清理占用盲道的障碍物32处,增设无障碍停车位15个,并对违规占道行为开展专项执法。
整改成效如何?新华区检察院邀请平顶山市政协委员、残疾人代表、行政执法部门相关人员组成“体验团”实地验收。在步行街,平顶山市政协委员、残疾人代表窦小伟坐着轮椅轻松通过新坡道后,向检察官竖起大拇指:“现在不仅方便,坡道的扶手、地面防滑处理都考虑到了细节,让我们觉得被真正关心。”“体验团”成员纷纷表示:“从立案到整改,检察机关用法治力量解决了民生痛点,这种‘看得见的变化’增强了公众对司法的信任。”
“‘检护民生’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对特殊群体的关爱,也是检察机关践行司法为民的重要领域。”新华区检察院党组书记、代检察长杨慧表示,下一步该院将持续聚焦信息无障碍、服务无障碍等新需求,以公益诉讼守护特殊群体的“温暖之路”。
如今,新华区的无障碍通道上,轮椅的轨迹与晨练的人群交织,法治温度正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。
从被石球“封锁”的通道到畅通无阻的便民之路,新华区检察院用公益诉讼书写了“小切口解决大民生”的法治答卷。这一转变背后,是检察机关对“公共利益”的深刻理解——无障碍环境不仅是设施,更是社会文明与法治温度的具象化表达。当司法监督与群众呼声同频共振,当行政机关与社会力量协同发力,无障碍之路才能真正通向民心深处。